首页 >> 鸭脚板

林水相依林城交融合肥逐梦森林城鼠尾草

文章来源:虚拟农业网  |  2022-06-30

林水相依林城交融 合肥逐梦森林城

7月16日消息:“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如今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伴随着新一轮开发大潮,这里工业产值持续增加,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新型的现代化都市正在飞速崛起。

增加的不仅仅是GDP,绿色同样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延伸:老城区被环城公园、高压绿色走廊、外环高速公路绿带环绕;1.5万亩大蜀山森林公园像翡翠一样镶嵌其中;城市周边,森林进村、森林围城,树木成为其中绝大部分农地的主人。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合肥市委、市政府以大气魄谋划、大手笔实施,创造着属于合肥市民的绿色生态之城。

20年追寻森林梦想

对于城市森林的追求,合肥人持续了20年。1993年,合肥编制完成《合肥市大环境绿化规划(森林城建设)》,开启了这座城市的森林梦想,这在以GDP论英雄的年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20年间,合肥人追逐森林城市的梦想从未间断。2010年11月,合肥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森林合肥的重要决策,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植树造林100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宏伟目标,拉开了合肥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植树造林活动序幕。

位于合肥市主城区西部的大蜀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近1.5万亩,是合肥的城市绿肺,每年吸引着近300万人次休憩游玩。其实,按照最初的城市规划,大蜀山森林公园只有近万亩,其余5000多亩被规划为建设用地。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生态宜居合肥,市委、市政府毅然舍弃开发大蜀山西侧土地带来的巨额经济回报,变建设用地为生态用地,采取政府投资和社会认建认养相结合的办法,实施大蜀山森林公园西扩工程,共栽植各类24万株、花灌木12万株,410余家社会单位、13万多市民参与公园绿地认建认养和义务植树活动。建成后的大蜀山森林公园与周边的紫蓬山、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等共同构筑起合肥市西部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创建过程中,合肥还实施了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森林上路、森林入村、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建设“五森”工程,努力建设城区绿美相融、城郊森林环绕、城外绿海田园的一体化造林绿化新格局。近3年,合肥市共完成植树造林超过80万亩,这在全市造林绿化史上前所未有。城市森林覆盖率(剔除水面面积)已达35.27%,绿化覆盖率达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平方米。城区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的森林生态网络基本形成。

“合肥将创建森林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举全市之力推进。”合肥市委常委江洪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他还坦言,对于种树,自己到了痴迷的程度,最见不得的就是破坏树木、破坏生态的行为。

林水相依建设大湖名城

2011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巢湖市成为合肥下辖的县级市,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自此,依托上天馈赠的这一独特资源,经营打造独一无二的“大湖名城”就成为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布局重点。

以林为体,以水为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打造大湖名城在合肥相得益彰,无缝衔接。《合肥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一湖一岭、两扇两翼、一核四区、多廊多点”的绿化空间发展布局,把环巢湖及其周边生态敏感区约4000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区域。

合肥市启动了环巢湖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通过实施成片造林、村镇绿化、矿山修复、湿地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等工程,在环巢湖2至5公里范围内打造景观、生态相结合的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并且在南淝河等9条入湖河道两侧建设生态林带。

“我们立足于大巢湖理念,在沿岸5公里范围内打造环湖绿色生态长廊,一方面所有工业项目全部迁出,所有农地通过租赁等形式流转,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植树造林,解决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一方面建设绿道,提升景观,真正打造滨湖生态之城。仅今年在环湖造林绿化上的投入就超过两亿元。”巢湖市林业局局长梅芳来介绍。

7月10日,记者在刚刚建成的巢湖烔炀河绿道看到,湖岸上的小山丘依山势高低起伏,樟树、等高大乔木错落有致,烔炀河湿地内芦苇摇曳,一边波涛汹涌,一边绿意盎然,山水纳入胸怀,树木已经为浩浩荡荡的巢湖水注入了绿色的灵魂。

因大湖名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合肥多了一个亮点,多了一个向外界展示其创建决心、创建魄力和创建水平的窗口;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湖名城建设有了着力点和落脚点,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绿道建设,一湖碧水倒影树木花草,生态巢湖、森林合肥成为市民放松心情、拥抱绿色的理想场所。

招商兴林致富百姓

作为近年来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会城市,合肥一直有着自己特有的节奏。同时,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城市,科研基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的合肥,雄厚的科研实力奠定的是合肥人身体中潜藏的创新因子。

创森,合肥同样不走寻常路。在创建过程中,合肥大力推行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以为主的林业产业,以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办法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在增加绿量、改善生态的同时,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全市苗木生产面积已达60万亩,这被称为造林绿化的合肥模式。

肥西的官亭镇,江淮分水岭穿镇而过,自分水岭南去的河流汇入长江,岭北的则属淮河流域,江淮分水岭造林绿化是涵养水源、建设合肥生态屏障的必然要求,自然成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点所在。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我们官亭,我理解就是把树种上、把水留住。”官亭镇党委书记胡宁说,“创建以来,通过市场化运作,我们引进了7家国内知名的绿化苗木公司,以每年每亩600斤稻谷的价格将老百姓的抛荒地流转租赁,种植高规格绿化苗木,不仅使山绿了起来,还解决了1000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如今,江淮分水岭官亭段曾经贫瘠裸露的土地已被3万亩高规格绿化苗木所覆盖。官亭镇丰祥村村民张叔发告诉记者:“我的15亩土地租给了浙江滕头绿化公司,现在我既是地主也是雇工。今年我70岁了,到外面打工没人要,在绿化公司帮忙照看一下,用拿了一辈子的锄头除除草、松松土,每个月我跟老伴儿两个人的工资有2000多块。”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梅国胜介绍,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合肥创新发展理念、组织形式、管理机制、建设机制、工作方法,不栽无主树,不造公有林,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招商兴林,鼓励企业、大户和各种形式的群众造林,2011年-2013年,引进企业、大户952家,合同造林面积56万亩,投资额达87.7亿元,形成了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两发展、两提升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改善生态与发展民生、让群众共享林业生态建设成果的成功之路。

头晕耳鸣吃什么食物能调理

两岁宝宝肚子疼拉肚子

同仁大活络丸中风可以吃吗

脱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