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绒毛紫矿

榆林靖边县扶贫之花结硕果尤金杨

文章来源:虚拟农业网  |  2022-07-20

榆林:靖边县扶贫之花结硕果

“一定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钉钉子精神’,攻克一座座脱贫攻坚堡垒,一定要以‘精雕细琢出精品’的‘工匠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要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公仆精神’,点亮贫困户追求幸福的希望之光。”榆林市靖边县委书记刘维平在五年前的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铿锵有力地说道。

使命催人奋进。靖边干部群众集众智、聚群力,全面集结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形成了县级领导直接抓、牵头帮扶部门具体抓、配合单位积极抓、组织纪委跟踪抓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组建了“十一办四组”,形成了高效有序的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和“金字塔式”管理框架,累计派出省市县驻村工作队222支,派出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685名,精准识别出贫困村72个(现已合并为70个)、贫困户5188户。

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把握“精准”要义,下足“绣花”功夫,以“八个一批”为抓手,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针对具体问题,靖边县既从精神扶贫着手,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又从土地流转、产业扶贫、技术扶贫、移民搬迁、政策扶贫、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把脱贫举措落实落细,让扶贫在思想上得到转变,在深度上得到延伸,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在改革中得到实惠,从而彻底拔掉穷根。

五年后,全县贫困村已全部出列,1.5万余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剩余1440名贫困人口将于今年全面脱贫。

扶志与扶智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靖边县从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倡导文明新乡风、传承优秀文化等方面着手,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使“增收入”“富口袋”与“强精神”“富脑袋”同步进行,激发了贫困户主动脱贫、奋力脱贫的内生动力,从而凝聚起一股干部群众齐心奔小康的强大合力。

“我现在一天有忙不完的营生,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席麻湾镇东高峁村肖汉岐说。一个曾经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如今为何变得如此有精气神儿?2015年前,肖汉岐还是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懒汉,靠亲戚和政府救济过日子。2015年,他被纳入贫困户后,省住建厅帮扶工作队多次给他做工作,消除肖汉岐的思想“顽疾”。2017年,帮扶队给他送来30只扶贫山羊让他发展种养业,还修建了圈舍。肖汉岐种起自己撂荒了多年的耕地,并精心饲养山羊。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羊子繁殖了100多只,如今,他的房子也修好了,人也变得精神焕发,成了村里人见人夸的脱贫典型户。

像肖汉岐这样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的贫困户在靖边县还有很多。这些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是靖边“精神扶贫”的真实写照。

产业帮扶数据准确率高实现“造血式”脱贫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关系到脱贫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初夏的靖边,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景象,小河镇巨浪村村民贾志柱的心情明媚欢快,因为他彻底告别了穷苦单身的日子。来到贾志柱的家里,曾经两间破旧的彩钢房变成了崭新的楼板房,门窗上面赫然写着“安居乐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形象地描述了他现在的生活状况。

六年前,贾志柱因家中变故,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每天灰头土脸,见了人都不想多说话,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2015年,贾志柱迎来了精准扶贫的曙光,他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从此便上演了一段贫困户“翻身”的精彩故事。

2016年年初,根据贾志柱的产业发展愿望,他的帮扶人与有关部门协调,为其提供种羊40只;又帮助其协调到产业扶持项目资金1万元,进行了圈舍改造,实现了标准化养殖。同时,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又贷到了3万元的小额贷款,申请了3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一系列的扶贫政策让贾志柱发生了从内而外的蜕变,他就像一粒渴望雨露滋润的种子,在精准扶贫雨露政策的帮扶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贾志柱的羊群从40只发展到70多只,专门学习了养殖技术,还在撂荒的山坡上种上经济林,学习了各种林果业栽培技术。2017年年底算账时,贾志柱的年收入就达到了2万多,顺利退出了贫困户行列。如今他的羊子已经发展到100多只,一年仅养羊一项收入就有3万多元,再加上平时打工的收入,一家人已是衣食无忧。

在靖边,像贾志柱这样的脱贫户还有很多,他们靠发PCB产业链1体化厂商超华科技展产业敲开了幸福之门。为了推动产业扶贫, 2015年以来,靖边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43亿元,扶持产业贫困户4220余户,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140个,为产业脱贫夯实了基础。

就业扶贫“端牢”全家饭碗

就业是端牢“饭碗”的重要途径。靖边县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思路,努力推动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大力开展就业扶贫工作。

在黄蒿界镇高升村有这么一户人家,兄妹俩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又改嫁,从小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爷爷奶奶举债让他们读大学,一家人陷入贫困之境。

哥哥刘荣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卖保险的工作。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收入微薄,入不敷出。帮扶的领导干部知道后,鼓励他不要放弃自己的专业,平时多看书学习,争取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就业。2018年,在帮扶领导的推荐下,他在一家国企应聘就业,一个月工资5000多元,除过开支,还能贴补家用。妹妹刘婷婷毕业后,县政府通过公益性岗位给她安排了工作,一个月固定工资1750元,一年收入有2万元。

2016年,扶贫干部为这户人家申报了易地搬迁移民房,现在已住进了新房。在政府的帮扶下,这家人有了移民房,有了新改造的圈舍,兄妹俩又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彻底拔掉穷根,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

截至目前,靖边通过劳动力转移、公益专岗和特设公益性岗安置、技能培训、扶持创业等方式,累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1116名,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让长远脱贫有了持续保障。

教育扶贫迎来希望之光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靖边县通过定期家访、送教上门等方式,使贫困家庭学生上得起学,残疾儿童少年有知识学。

在周河镇贫困户马生亮家,一个金灿灿的奖牌清楚地写着:马添添于2016年6月16日参加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大的摇滚乐队”活动,并通过挑战。这个高规格的艺术奖牌成了马生亮家最显眼的“门面”,给这个贫困户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马添添从小就很有艺术天分,他酷爱音乐,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音乐人。2015年,马添添如愿考上了北京现代音乐学院,但家里没办法负担高昂的学费。一心想飞出山沟沟的马添添急得抹眼泪,他多想上大学,放飞自己的艺术梦想,给全家带来重生的希望。

得知马添添的情况后,当地政府组织社会各界进行助学捐款。马添添在大学期间共得到扶贫部门和社会各界资助10万多元。这十万多元的爱心资助圆了马添添的大学梦,马添添把点点滴滴的爱心转化成自我成长的动力。他依靠自己的音乐才华,为音乐公司作词、作曲赚了5万多元,顺利完成了学业。他说:“我会朝着音乐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它是我的人生梦想,也是全家人脱贫的希望!”

目前,靖边县为171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累计资助1500余万元以上,基本杜绝了因学致贫和因学返贫现象,教育扶贫点燃了贫困学子的希望之光。

健康扶贫护航幸福生活

“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这曾是靖边县贫困老百姓面对疾病时的真实写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靖边健康扶贫部门坚持“一手抓精准施治斩病根,减少因病致贫的存量;一手抓疾病预防断病源,控制因病致贫增量”的工作思路,实施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实现基本报销、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兜底“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一系列的医疗帮扶措施确保贫困户能住得起院、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张四莲是东坑镇四十里铺村的贫困户,多年来她一直有慢性病,光吃药一年要花上万元,这成了家里最大的负担。“现在有了慢性病医疗报销补助,再加上各项减免费用,一年买药钱自己只掏1700元。现在穷人敢看病,能看起病,面对病痛,我们有活下去的勇气了。”张四莲感慨地说道。

在靖边,精准扶贫对象凭身份证,即可享受健康扶贫的政策福利,体验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服务带来的“少跑腿”“高保障”和“速结算”好处,再无“高额垫资靠借、分别结算靠跑、手续繁琐靠等”的忧虑,真正实现了“最多跑一次”,让他们在健康扶贫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靖边县农村贫困人口参合参保率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县域内“一站式”窗口即时结算覆盖率达100%,县内各级医院开辟了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大病患者可以及时进行救治,慢病患者全部进行了签约,重病就医患者全部给予了兜底报销,各项健康扶贫政策全部及时兑现到位。

在格雷斯海默在德国生产出新型高性能塑料注射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在全县领导干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靖边大地结出了丰硕的扶贫之果,全县贫困群众借助政策的雨露,靠勤劳的双手迎来了新生活的幸福曙光。

Jetpack开发实战
横跨功能与性能
WebRTC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