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鸭脚板

中华辞赋和一位农民读者的故事环荚黄耆

文章来源:虚拟农业网  |  2022-08-03

《中华辞赋》和一位农民读者的故事

在老人坟头,看着野草覆盖的土堆,袁志敏想起这位与他因《中华辞赋》结缘的老人的一幕幕往事,更加明白:这位老农,与众多热爱词赋文化的炎黄子孙一样,都是《中华辞赋》生长的根啊

河北省安国市通往明官店乡北徐辛庄的公路上,《中华辞赋》杂志社副社长袁志敏和办公室主任周守平驱车去看望一位年逾古稀的农民读者平章鸿。

这是他们第二次来看平章鸿。

《中华辞赋》杂志是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学月刊。社长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总编辑是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半月谈》原总编辑闵凡路和《长篇小说选刊》主编顾建平。这样一份高端的文学刊物何以这样看重一位老农呢?

盛世兴赋

2007年5月,以发表辞赋作品为主的《中华辞赋》杂志用香港刊号在北京推出。当时,文化部原部长刘忠德担任杂志编委会主任,闵凡路任社长。

源于春秋,兴盛于汉唐的辞赋,与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比肩,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历史上辞赋大家灿若星河,辞赋名篇脍炙人口。但到了近代,辞赋文体走向衰落,以至断代。在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盛世,辞赋重兴,《中华辞赋》问世,正好印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盛世作赋的恢弘气象。

杂志一经推出,广受欢迎。红学大师周汝昌读到杂志喜而赋诗,并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初,国学大家张伯驹先生、黄君坦先生和他曾想办一本韵文刊物,奔走呼号于政府上下部门未果,《中华辞赋》杂志的诞生圆了他们的一个梦。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刘忠德病逝后,接任杂志编委会主任。国学泰斗饶宗颐欣然受邀担任顾问。前后成为《中华辞赋》杂志顾问的还有任继愈、马识途、霍松林、叶嘉莹、沈鹏等国学大家和文化大师。

“就是喜欢”

相对与《中华辞赋》结缘的这些文化大家,农民平章鸿太不起眼了。

2009年5月,一位身穿旧军装、紧扣风纪扣的老人,走进《中华辞赋》编辑部。

来人自我介绍说:“我叫平章鸿,七十多了,是种植中药的农民。我特别喜欢《中华辞赋》,从河北农村家里出发,按杂志上的地址,转了两个圈才找到这里。”

听他这一说,杂志出品人兼副社长袁志敏心中感动。到编辑部来的有各地辞赋作者,有书法家、诗人,像他这样自己找来的老年农民读者是头一个。

“办得非常好,非常好,总算有一个发表辞赋作品的阵地啦!”平章鸿从黑布包里掏出一本《中华辞赋》。杂志用旧塑料袋包着,边边被磨得起毛。“有几个差错,我给你们改过来了,不知对不对。”他拿出很旧的一个笔记本说。

袁志敏伸手拿过杂志,是2008年第四期。平章鸿用手指着36页“酒逢如己”,“知”字错成“如”字,“伯牙古琴”,“鼓”错成“古”字。

袁志敏凑在平章鸿跟前,认真听他指出差错。看到凡是他认为好的文章及改过的地方,都盖有“平章鸿览宝”印章。

平章鸿说,他读书时要带印章。读到精彩处、重点处,都会情不自禁地写上几句感想。

袁志敏的目光移到平章鸿脸上,看到老人额头上的一道道皱纹,很感动又有点不理解。

老人跑老远难道就是为了这事?两人围绕辞赋谈了一个多小时,袁志敏直接问他:“您带来辞赋作品没有?”

平章鸿说,“我哪有那水平?就是喜欢,所以来看看。”

说到这里,他说该回去了。袁志敏一直把老人送下楼,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马路上的人流中。

又过了五个月,2009年10月,平章鸿又来到杂志社,送来六本他改过十多处差错的杂志,仍盖着印章。

编外审校

第二次从北京回家不久,平章鸿寄来120元汇款,订阅《中华辞赋》一年。

2010年、2011年两年,他给杂志纠错二十多处。编辑们由此知道了这样一位热心的老读者。一想到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们,校对更细心了,质量提高不少。

《中华辞赋》影响越来越大,辞赋征文大赛频繁。《中华辞赋》凡有大型活动,袁志敏都要告诉平章鸿。每接到袁志敏的电话,平章鸿都十分兴奋,每每用钢笔写信寄到北京。有一封信里以《老书虫》为题写了一首诗:

诗词歌赋宫调曲,经史子集骈散章。

年青无缘进学府,年老补课读赋忙。

2011年5月30日,从袁志敏电话中得知中华辞赋北京高峰论坛成功举行的消息,平章鸿连夜写诗抒怀:

传统文化各不同,古辞彷徨几度空。

喜闻论坛宣贺电,神州万里赋彩虹。

几年的往来,袁志敏把平章鸿当成了一位可敬的长辈、一位亲切的朋友。他决定去老人家里探望。

乡村贤达

2012年1月2日,袁志敏和周守平驱车200多公里前往河北安国北徐辛庄看望平章鸿。

平章鸿家大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担心北京人听不懂安国话,他特地请村里会讲普通话的语文老师来作翻译。

平章鸿握着袁志敏的手说不出话来。他的儿子在一旁说,俺爹听说你们来,一夜睡不着,尽翻你们的杂志看。

平章鸿说,2008年10月份,他在市医院住院,在公园散步时,看见一个人手里有本《中华辞赋》杂志,他跟着那人走了好远,对人家说想看他手里的杂志。那人看他是个爱书的人,就把《中华辞赋》送给他了。在医院他就读了一遍,出院回到家里,从头到尾又读了一遍。本来他想写信告诉杂志社几个地方有错,但他太想知道办这杂志的是些什么人,便坐公共汽车用五个多小时到了北京。

在平章鸿家专放藏书的一间厢房,他娓娓讲述起自己的经历。因少时读过私塾,这位种中草药的农民特别爱好诗词歌赋,古典书籍走到哪儿买到哪儿,带到哪儿。

在一旁当翻译的老师说,平章鸿是当地有名的贤达人士,知书识礼,能诗会文。

走进厢房,袁志敏着实一惊。几面墙的书柜,古诗词一类专门摆了几个柜子。袁志敏一眼就看到一本《汉代辞赋选》。平章鸿对辞赋是真喜欢!

分别的时侯,平章鸿两眼含泪,握着客人的手久久不放。

两个月后,袁志敏接到平章鸿儿子电话,说他父亲病了。又过了几天,平章鸿亲笔来信说,身体不允许他多看书,不能再给《中华辞赋》杂志提意见了。袁志敏立即给他儿子打电话,询问平老病情。

根深叶茂

2013年12月,在一位领导同志的关怀支持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意正式出版《中华辞赋》,杂志获得出版刊号,在全国公开发行。

“修成正果”的《中华辞赋》,没有忘记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呵护。

于是,袁志敏第二次前往看望平章鸿。

事先没有联系,准备给老人一个惊喜的袁志敏,到了安国给平章鸿家里打座机,说是座机已注销。找出平章鸿订杂志汇款单上留下的手机号,打过去,接电话的是平章鸿的孙子。

“我爷爷已经去世了。”电话那端传来的消息,让袁志敏心头一沉。他决定,还是到老人家里看看。

袁志敏埋怨平章鸿儿子:“我不是跟你说过,你爸病情要告诉我们的嘛!”

“我爸不让告诉你们,怕你们来,耽搁你们的时间。”

“他什么时候走的?”

“2012年4月走的。”

袁志敏想,他们是2012年1月来的,实际上只过了两三个月老人就走了。他很内疚没有多打几个电话,没有和老人见最后一面。

这一次,袁志敏带来了2014年国内正式创刊以来的杂志。在老人坟头,看着野草覆盖的土堆,袁志敏想起这位与他因《中华辞赋》结缘的老人的一幕幕往事,更加明白:这位老农,与众多热爱词赋文化的炎黄子孙一样,都是《中华辞赋》生长的根啊!

脚下有根,前进有路。

《中华辞赋》的成长,不但有广大基层读者的支持,更有高层领导的关怀。2016年2月28日,一位领导同志在给闵凡路、袁志敏的信中分别写道:“《中华辞赋》作为文化平台,集聚了一大批能诗善赋的能者,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莫大焉。”“我们的民族多么需要多一点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事业,并不懈为之奋斗的人啊!诗词赋都是心灵的窗口,也是交友的桥梁。《中华辞赋》每期必读,题材广泛,能者云集,颇有惊异之感。祝越办越好!”■曾凡宏 王德艳

带钢规格

交通标志牌制作规格

印染厂化肥厂水泥厂整厂设备回收

面膜贴牌加工

工地喷锚批发